老年血糖7.0真的安全吗?
老年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对血糖控制的误区,认为血糖控制在7.0mmol/L以下就安全了,这种想法是极其危险的!72岁张大爷因过度控糖导致低血糖昏迷的案例就是血淋淋的教训,他每天测5次血糖,发现超过7.0mmol/L就不吃饭,最终血糖低至2.8mmol/L,险些丧命。血糖控制并非一味追求低,而是要追求稳定。2024版《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》更新:血糖新规
2024版《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》首次提出“四维评估法”,打破了传统“60岁一刀切”的观念,强调个体化血糖管理。该指南指出,老年人血糖控制目标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,不能简单地以年龄为唯一标准。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管理至关重要,需要综合考虑生活自理能力、认知功能状态、并发症负荷以及用药风险等级等四个维度。四维评估法:精准控糖的关键
四维评估法包含四个维度:1. 生活自理能力(能否自主完成买菜、服药等日常活动);2. 认知功能状态(是否记得按时用药、识别低血糖症状);3. 并发症负荷(合并心脑血管病、肾病等慢性病数量);4. 用药风险等级(是否使用胰岛素、磺脲类等高风险药物)。根据这四个维度,可以将老年糖尿病患者分为健康型、普通型和虚弱型三类,并制定相应的血糖控制方案。三类老年糖友的精准控糖方案
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糖尿病患者,控糖标准和用药方案也不尽相同。健康型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相对严格;普通型患者需要更关注并发症的管理,并谨慎选择药物;而虚弱型患者则应以避免低血糖为首要目标,血糖控制目标相对宽松。血糖控制方案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调整,切勿生搬硬套。五大控糖雷区,你中招了吗?
许多老年人存在控糖误区,例如盲目追求空腹血糖达标、过度依赖粗粮、运动时间错配、忽视非糖影响因素以及频繁更换监测时段等。这些误区都可能导致血糖控制不佳,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。因此,老年人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血糖控制,避免这些误区。智能控糖新时代:科技助力血糖管理
随着科技发展,动态血糖仪、智能药盒、家庭云问诊系统等智能设备为血糖控制提供了更多便利。这些设备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监测血糖,及时发现问题,并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治疗方案。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积极利用这些科技手段,提高血糖管理水平。同时,三甲医院推行“老年糖尿病分级管理码”,患者可扫码获取个性化控糖方案。低血糖症状比高血糖更危险!
老年患者低血糖发作时,往往缺乏典型心慌症状,容易被忽视。出现莫名烦躁或异常安静、夜间噩梦惊醒、单手颤抖拿不稳水杯、视物突然模糊等症状时,应立即测血糖并就医。记住,预防低血糖,比单纯追求低血糖更重要!血糖控制要安全,更要有效。转载请注明来自金融资讯网,本文标题:《老年血糖7.0就安全?医生:这5个误区可能致命!血糖控制新指南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